文/吳郁儒 實習諮商心理師
《水底情深》是由吉勒摩‧戴托羅執導的奇幻愛情電影,有別於純愛型或災難型的愛情故事,《水底情深》融合了人與魚相戀的奇幻元素,代表「人」的女主角從小便失去了聲音,生長在女權尚未彰顯的年代,靠著清潔工作維持生計;代表「魚」的男主角被亞馬遜的原住民奉為神祇,卻變成美蘇冷戰時期的科學祭品。兩個物種不受到言語的隔閡,而透過身體的接觸與溝通,墜入愛河。看似無疾而終的愛情,卻在電影的最後兩人都回到大海,女主角聲帶的傷口也蛻變成能在水中呼吸的鰓,「水」以及「鰓」似乎象徵著重生與自由,讓這段人魚之戀最終得到一個美好的結局。
筆者在首刷時,對於人戀上魚的劇情感到獵奇,但在二刷時,透過薩提爾的冰山模式重新看待男女主角的愛情,卻又覺得合理而暖心。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‧薩提爾認為,每個人的內在,都隱藏著一個冰山。這個冰山包括了七個不同的層次,由上而下分別為:
1.事件:發生在個體外在的所有事件
2.行為:因應外在事件所產生的行動或反應
3.感受:代表人對周遭人、事、物的心理感受
4.觀點:個人的看法、理解及詮釋
5.期待:心中預期、希望自己或是別人,應該採取某種行動或有某種成就
6.渴望: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一些渴望
7.自我:自我概念,即自己如何看待自己
在《水底情深》中,有兩段特別鮮明且對比的互動關係,筆者認為特別適合從冰山模式做討論。分別是女主角Elisa與美軍上校Richard的互動,以及女主角Elisa與男主角人魚的互動。在Richard面前,同時具備女性、身殘人士、低社會階層三種特質的Elisa,在「自我」的層次中,認為自己是個低賤的人,她的內在會有想要被認可的「渴望」,「期待」別人能稱讚自己。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,在「觀點」的層次Elisa可能會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,因而在「感受」上經常覺得害怕犯錯或者擔心出眾,所以表現出順從的「行為」;但在男主角面前,由於男主角也無法透過言語溝通,Elisa發現自己的缺陷不再是缺陷,且透過手語的對話,反而能教導與照顧男主角,這樣的正向經驗,讓Elisa在「感受」層次從害怕轉變成溫暖、浪漫,而男主角的擁抱,也滿足了Elisa想要獲得稱讚的「期待」。這樣的轉變一點一點的影響著Elisa對「自我」的看法,從我是個低賤的人,慢慢轉移到我是個值得被愛的人。
透過「冰山模式」,我們可以發現自己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,可能出現不一樣的行為或者不一樣的感受。當與朋友、家人或者情人的相處總是出問題時,不妨練習從冰山模式來理解與發現彼此對關係的期待與渴望,或許也能開展出如《水底情深》般的浪漫結局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