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生活中的難題

心理學博士 劉素鳳

壓力無所不在,生活中處處是壓力,壓力充斥著現代人的日常生活。從重大的壓力環境,例如:新冠疫情的延燒,一夕間從穩定走入動盪,世界的局勢變化超乎想像,充滿未知的未來,到日常生活的小事件,例如:大排長龍、車子拋錨,掉了鑰匙、手機、付不出帳單等,都是壓力的來源。

大壓力與小壓力之間,並非獨立存在,一個較大的壓力也常會引發許多小的壓力,例如:「分手」這個重大的壓力,除了關係的決裂,不僅帶來情感的失落與痛苦,可能連帶著還需要重新適應新的生活,例如:離開過去與情人的共同朋友圈,結交新的友誼,搬移到一個新的環境,生活習慣的調整與適應等,增加其他小的壓力事件。

不僅重大壓力,對人們產生身心的影響,就連日常生活瑣事,例如:忘記東西放在那兒、車子誤點、許多的選擇難以做決定等,同樣對身心健康有顯著的影響,因為小壓力的影響可能有累加的效果,壓力會層層疊起,家裡的壓力、學校的課業壓力、想要的目標沒有達成、人際關係的壓力、沒有達成業績…等,起先可能都是獨立出現的事件,最後卻加總在一起,壓得生活喘不過氣來。 

有些壓力來源,是隨著人生發展階段,帶來歷練的功課,例如學業、工作、家庭、婚姻等,需要學習成長的能力,這些屬於正當負載,但是成長過程中,仍有許多不必要的垃圾負載,來自於「內在的壓力源」,增加生活的負擔與辛苦,例如:A型性格(競爭心激烈、好勝、永遠覺得時間不夠、沒有耐心、具有敵意);完美主義(凡事要求自己做到最好,做事一定按照自己的步驟);神經質焦慮、情緒化、自卑情結、虛榮心、愛面子;負面自我對話:「為什麼我那麼沒用?」、「我把事情安排成這樣,我真是白癡!」、「我怎麼那麼笨,都學不會!」、「我怎麼一點都沒有吸引力?」、「我能力怎麼這麼差?」…,非理性的假設:「我無論做什麼,都必須得到周遭重要人物的喜愛和讚許」、「我在各方面都必須具備充份能力,完美無缺」、「當事情不如意時,那是天大的災禍」…;災難性思考:我「總是」、「應該」、「必須」、「永不」、「一定」等。許多時候,我們困在這樣的情緒困擾中,但是大多數人對此「內在的壓力源」渾然不知,一直深陷在痛苦泥沼中而無法自拔。

適度的壓力,讓人成長,過度的壓力,讓人煩擾。每個人對壓力的感受都很主觀,壓力感受每人不同,各人對壓力評估不同,也會帶來不同的威脅感,例如:上台報告,對某些人是稀鬆平常的事,對另一些人而言,可能是緊張焦慮。影響個人抗壓的因素也不同,朋友是治癒心靈創傷的良藥,可以緩衝壓力對健康的負面影響。個人耐受力強,會改變對壓力的評估,會採取更多積極的因應行為,來減低壓力的影響。堅毅度較高,具有良好情緒習慣的人,較不易被壓力擊垮,解決問題能力較高的人,較具信心面對挑戰與困難。具有樂觀特質的人,對事物抱持正面的看法,對失敗看得比較輕鬆,遇到挫折時,關注在問題的解決,小心擬定因應方案,比悲觀的人更會尋求朋友的支持,相較之下,悲觀的人則較會逃避、放棄或是否認問題的存在。

常見不良的因應方式

有時面對壓力,人們會出現常見,卻不怎麼有效的因應方式,有下列幾項:

(1)放棄。有時工作完全超出自己能力所及,與其不斷承受壓力,讓自尊受損,還不如及早拒絕放棄,因此,了解自己的侷限,設定合理的目標,這是聰明的處世之道,反之,若是自己能力所及,卻過早選擇放棄努力,會伴隨情緒上的悲傷與鬱卒,這可能是人們對負面世界的認知解釋型態,造成「習得的無助感」,特別是認為這些負面事件無法掌控,這類屬於悲觀解釋型態的人,當不好的事發生時,他們會解釋成自己的無能,採取放棄的行為,這種放棄的心態會蔓延到往後的生活情境中,造成心理更大的痛苦,甚至導致憂鬱。

(2)自責。一般而言,遇到挫折事件,面對自己的弱點是好事,但是需要客觀而合理,若是不合理地將失敗歸咎自己;只注意到別人對自己的負面回饋,而忽略正面回饋;或是對未來過度悲觀等,這些災難性的思考,會造成嚴重的問題。

(3)放縱。有時遇到壓力,用善待自己的方式,本身並無不妥,例如:大吃大喝一頓,或是買件新衣服安撫自己受傷的心靈,也無妨,但是當我們失去節制,而放縱自己,例如今天上班壓力特別大,下班後衝到商店血拚,瘋狂購物,買的一堆沒自己用不著的東西,後續帶來懊悔或經濟的壓力;又或是經常暴飲暴食導致肥胖問題,酗酒、嗑藥、豪賭、抽菸,帶來社會與身心健康問題,或縱情於網路世界,成為網路成癮問題等,反而造成更大的壓力與危機。這些放縱行為,都帶來舒爽感,但總是使用過度的放縱來面對壓力,終將帶來更大的問題與困擾。

有時當我們陷入害怕失敗,逃避眼前任務,裹足不前的消極狀態,自己卻又不滿意自己的表現時,也許可以試試以下的方式:

把遇到的難題寫下來

有時腦海內的焦慮與煩惱,像是一團烏雲壟罩,帶有威脅的壓迫感,思緒飄浮不定、混亂、不清晰,卻又縈繞不去,或是面對奔流不息的想法時,當中可能夾雜著焦慮、擔憂的情緒,又有對自我負面評價,或是災難式的想像,對後果有不合理的擔憂…等,有時心理機制為了不讓自己陷入焦慮的保護作用,似乎刻意將這壓力保持距離,或是逃避不去面對,或是幻想它會消逝…,可是這個陰影卻如影隨行,繼續瀰漫在生活與內心,並沒有因為忽視而減輕它的負擔與作用,因此,好好面對這個壓力,真實認識它的存在,就是面對的開始。

此時,可以採取「自由書寫」的方式,像是內心的獨白,去捕捉任何在腦海中流過的思緒,不論它多麼混亂不合理,把心裡的任何想法與感受,直白誠實地將內心世界投射出來,幫助自己覺察不合理悲觀的想法,及漫無邊際的誇大思考,注意自己內在的語言,詢問自己:「為何不高興?」、「是發生了什麼事,讓我有這樣的感受?」,強迫自己把心裡的想法與擔憂寫出來,注意自己非理性的假設和災難性的思考。

書寫時不要擔心是否帶來羞愧與丟臉,因為這些內心世界,你可以「私藏」,秘密安全地保留,不需要公佈給他人知道,只是讓自己好好地「正視」它、認識它,等你書寫完成,內心覺得足夠安全時,再決定是否願意分享給信任的人,例如:老師、同學或諮商心理師,一起討論你的苦惱。

換個角度看問題

有時候我們對壓力具有不切實際的評估,是來自於內在壓力源的干擾,要減少對壓力的不合理評估,要發現自己有哪些災難性的思考與不合理的假設,當我們把遇到的難題寫下來時,會幫助自己發現這些干擾。

對於災難性的思考,學習反駁災難性思考背後的不合理假設,例如:當自己覺得「我總是做不好…」時,可以給自己舉出過去曾有的成功經驗,來反駁自己「總是」的全盤否定式的語言。其次,全面檢視自己推理的過程,找出立論的假設,問問自己推論的過程是否符合邏輯,也試試看較緩和的理性分析,幫助自己重新界定壓力事件,幫助自己改變想法,重新詮釋來因應壓力。

也可以尋求社會支持,聽聽朋友對壓力事件的解讀,且區分這壓力事件,那些部分可控制或那些部分是不可控制,而不讓自己陷入過多且無謂的自責之中。不管自己的問題有多嚴重,你總是能夠找到比你更慘的人,這種「向下比較」是將自己的處境與更困難的人比較,幫助我們保持思考的尺度,免於過分的誇大和悲觀;或是在遭遇的這個壞事之中,尋找其好的一面,例如「從中得到那些成長…」,有時深陷其中時,不易看到正面意義,但是當你能有這樣正面思考時,壓力便會減輕許多。

是情緒糟,不是你很糟

負面自我對話,常帶來自我打擊,但是我們不清楚現在的痛苦,不單是這次壓力事件所引發的,還夾雜了過去經驗造成的傷痕,而現在感覺多出來的痛苦,並不是這次挫折事件一開始的那些痛苦。例如:被分手,除了因為「分手」帶來內心痛苦難過外,可能也引發過去生命經驗中,那些感覺自己不好、沒有價值的感受。

我們的情緒狀態,對於心智有廣泛的影響力,當我們處在跟過去某個時刻相同的情緒狀態時,不論我們想不想要,過去曾經出現在心理或現實世界中,讓我們痛苦的想法或回憶,都會很快地自動浮現,包括造成該情緒的思考模式,假如先前的痛苦或憂鬱的經驗,來自於那些讓我們某種程度認為或感覺自己不好、沒有價值,例如童年或是青少年時期,我們還不像現在這麼成熟,卻經驗到被拋棄、虐待、寂寞或是徹底失敗等,難以承受的感覺,即使現在體驗到的只是一瞬間的憂鬱,那些讓我們憂鬱的思考模式,以及認為自己不好感覺,都很有可能捲土重來,我們經驗到的不只是這次事件挫折帶來的難過,還加上那些被喚起的強烈缺陷或不足的感覺,我們並沒有意識到,現在認為自己不好的感覺,是被舊有的思考模是所引發。

我們無力改變那些過去的記憶、自我挑剔與批判式的思考模式,因為一切都是自動化地發生,但也許我們可以改變接下來所發生的事。如果我們了解當自己的情緒開始低落時,會啟動那些過去生命中感覺孤獨、被誤解與被貶低的心智模式,我們可以學習用不同的方式與痛苦相處,第一步就是看清楚我們如何被自己困住,覺察我們的心智模式,是如何被開啟而造成更多痛苦,理解是「情緒糟,不是自己很糟」,覺察外在事件、內在感受、想法與行為之間錯綜複雜的連結,這些成分如何觸發彼此,以及觸動整個憂鬱的過程。學會在覺得最脆弱無助的時候,對自己寬容體恤一些,增加培養新嗜好,或是認識新朋友,或是尋求慰藉的方式,做自己喜歡的事,與心愛的家人朋友一起互動等,試圖讓自己脫身,而不是一直浸泡在感覺自己不好、沒有價值,不斷迴旋在的自我打擊的循環之中。

面對問題,找出對策

要處理生活的難題,最好的策略莫過於正視問題。了解自己真正的問題核心在哪裡,找出問題的癥結,對問題做出具體明確的界定,並且透過腦力激盪,尋求各種行動方案,檢視每個方案的可行性,考慮每個方案所隱含的代價與風險,比較一下每個方案的可能效益,在最後抉擇的時候,要問問自己:「我最在意的是什麼?」、「對我而言,什麼才是最重要的?」。一旦選擇方案後,就要貫徹執行,但也要同時保有彈性,隨時監控行為的結果,並調整自己的策略。在評估行動結果時,避免使用簡單的二分法,去判定成功或失敗,而是著重在是否改善與進步的觀點,即使行動結果不佳,也許可以冷靜想想失敗的原因,從中獲得新的洞見,形成下一個更好的行動方案。

另外,陷入壓力困境的時候,尋求信任的朋友、家人同事等的協助,學習釋放淤積的情緒,不論「說出來」或「寫出來」,讓自己的擔憂、悲傷或疑慮宣洩出來,都是有益身心的作法,寫日記、短文或塗鴉,都是有趣轉化的紓壓方式。或是運用放鬆或運動的方式,釋放自己的焦慮或憤怒的敵意,也都是明智之舉。

雖然沒有一種因應策略能保證成功,但是運用健康正面的因應方式,保有多元彈性的特性,對於處在忙碌與紛擾世界的人們而言,無疑是在日常生活的壓力鍋中,增添了一線生機與希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