珍愛生命守門人專區

6-1-2珍愛生命守門人專區

資料來源: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

自殺的警訊(FACT)
如果親朋好友或自己出現以下狀況,可能要多留意: 

1.感覺(Feelings)

  • 過度的罪惡感和羞恥感、痛恨自己、過度悲傷、持續的焦慮與憤怒。
  • 無望的–「事情不可能變好了」、「已經沒有什麼好做了」、「我永遠都是覺得沒有希望」。
  • 無價值感–「沒有人在乎」、「沒有我別人會更好」。

2.行動或事件 (Action or Events)

  • 藥物或酒精濫用
  • 談論或撰寫有關死亡或毀滅的情節
  • 焦躁不安、攻擊、魯莽

3.改變(Change)

  • 對於朋友、嗜好、個人清潔、性、或以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,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沈、退縮後突然情況好轉。
  • 人格–更退縮、厭倦、冷漠、猶豫不決,或更為喧鬧、多話、外向。
  • 行為–無法專心。睡眠–睡太多或失眠,有時候會很早醒來。
  • 飲食習慣–沒有胃口、體重減輕、或吃得過量。

4.惡兆(Threats)

  • 言語–如「流血流多久才會死?」。
  • 威脅–如「沒多久我就不會在這裡了」。
  • 計畫–安排事務、送走喜愛的物品、研讀藥物、獲取武器。
  • 自殺的企圖–服藥過量、割腕。 

任何一次的自殺企圖都是自殺者向外界求助的訊號,我們應該加以重視,不應該將其誤解為為了獲得他人的注意而忽略這自殺警訊,否則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致命的危機。



協助朋友的方法:1問2應3轉介


1問:「主動關懷、積極傾聽」

  自殺行為是從「想法」到「行動」的漸進過程。在自殺行為出現之前,個人會透露某一形式的線索或警訊,可能以口語或行為的方式表現,也可由其所處狀態判斷。因此,當發現有自殺風險時,請認真嚴肅地看待警訊,並主動運用心情溫度計評估情緒困擾程度,用心傾聽所遭遇的困境,一旦確認個人具有自殺意圖,立即深入了解自殺危險度高低。要詢問一個人的自殺意念並不容易,循序漸進的討論主題是有幫助的,一感到懷疑便立即詢問,要了解「這可能是唯一一次幫助的機會」。

1) 關於「詢問」的部分注意事項如下:

  • 感到懷疑當事人仍有自殺意念,需立即詢問
  • 要有這可能是唯一一次介入幫助的機會的認知
  • 在隱密的地方談
  • 讓當事人放心自在的說,不要打斷他
  • 如果當事人不願接受幫助或不願談論,請堅持下去
  • 如何問是其次,重點是「你問了」

2) 如何「詢問」?

  • 間接問法
    -你是否曾經希望睡一覺並且不要再醒來?
    -你是否覺得活著沒意義,沒價值,也沒有人在乎?
  • 直接問法
    -你會不會有想不開的念頭?
    -你是否有想到要自殺呢?
  • 應注意避免詢問的問句
    -不要對自殺意念或行為以半開玩笑的方式詢問:「你該不會想要自殺吧?」、「不要跟我說你想自殺喔!」
    -不要太急著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法
    -不要發誓保守秘密
    -不要爭辯自殺是對或錯
    -不要使自殺者增加罪惡感

2應:「適當回應、支持陪伴」

  當人們說「對生活厭倦」、「沒有活下去的意義」時,這些說法常常會被聽的人否決,或甚至告訴他們其他更悲慘的例子。事實上,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有效的聆聽他們的想法。因為伸出援手或傾聽本身就能減少自殺者的絕望感。詢問確定當事人有自殺意圖後,守門人的任務即轉為適當回應與提供陪伴,同時,在回應的過程中,亦可評估當事人是否需要進一步轉介或其他醫療協助。

1) 如何勸說當事人繼續活下去並且接受幫助

  • 平靜、開放、接納且不批判的態度將有助於與當事人的溝通
  • 開放地討論失落、孤獨與無價值的感覺,使當事人情緒起伏程度減緩
  • 積極專注傾聽當事人遭遇的問題,嘗試了解他們的感受,提供情緒支持
  • 不要急著評斷當事人的遭遇、處境或想法,你的傾聽與協助能夠重燃希望,並產生改變
  • 「自殺」本身並不是問題,而是當事人用來解決他所遭遇困境的方法,因此可試著找出自殺以外的處理方式。
  • 提供當事人任何形式的「希望」,並將焦點放在當事人正面的力量。因此,我們可以思考「這個人在過去的人生當中是為什麼而生,現在活著的理由是什麼?」、「他的生活重心與目標為何?有沒有可以令他積極的人、事、物?」,再接著詢問他:「是否願意尋求協助?」「你是否願意答應在找到任何協助之前,不結束你的生命?」

2) 適當的回應方式如下,建議多傾聽與理解,並能在適當的資源轉介之後,持續關懷

  • 太常打斷他們說話
  • 顯露震驚或情緒激動
  • 表達自己很忙
  • 擺出恩賜的態度
  • 做出突兀或含糊不清的評論
  • 問大量的問題   

3轉介:「資源轉介,持續關懷」

  面對你想幫助的人,當他的問題已經超過你能處理的程度與範圍時,就是你幫當事人找出適當的資源,進行資源連結的時候,就如同當我們的家人有生理疾病時(如心臟病),我們立即的反應是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,而非自己試圖治療。因此,好的守門人不只被動的阻止自殺,也會主動積極的協助轉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