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們不該被掩埋-淺談創傷初期的調適

文/邱鈺智 實習諮商心理師

 近期公視熱播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,掀起熱烈討論與迴響,劇中不論是加害者家屬(李家)或被害者家屬們(劉家),皆面臨失去所愛的失落經驗,而每個人的失落反應、影響程度皆不盡相同,可能我們對事件的發展感到憤怒、怨恨,責怪環境、怪他人讓一切突然的發生;或是質疑自已在當時的選擇與行為,對於所失去的感到自責與愧疚;讓我們難以相信眼前所失去的、無法接受已發生的事實,這些不同的失落反應皆是很自然的,並非我們做錯些什麼,是需要的空間、時間來面對與調適。

 但對於一些人而言,失落事件隨之而來的反應相當的強烈,甚至會出現創傷相關的反應,而創傷是很主觀的,取決於當事人對於事件的恐怖、痛苦的觀察與感受,大多數人的生命中都曾有重大事件或創傷的經驗,像是:22018年宜蘭普悠瑪出軌事故、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、2014捷運隨機殺人事件、2009年八八水災等。

 通常創傷經驗可能足以改變你對時間的知覺或震撼你好幾天,也很可能會出現多方面不舒服的感受,例如:出現強烈地悲傷、無助感、恐懼或憤怒的情緒、難以集中注意力、思緒混亂、過度的警覺等,若這些症狀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,達到病態的程度,很可能是急性壓力症(Acute stress disorder,簡稱為ASD)或創傷後壓力症(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簡稱PTSD),這兩種狀態之差異在於其症狀持續之時程,前者的症狀通常在創傷事件後一個月之內;後者則在超過一個月以上,仍有這些症狀,即為PTSD。

 像是劇中隨機殺人案的被害者母親,在事發的兩年,皆持續地停留在抗拒階段,不願面對失落反應、不願談論喪子之痛、不斷責備自己母職的失敗,在充滿悲痛、自責與愧疚的狀況下,仍努力地如常般的運作下去,持續完成高時效性工作,其實也讓創傷反應被掩埋成不定時炸彈,隨時等待引爆。所以當我們出現創傷反應時,可以試著這樣來面對:

1.接受創傷的事實及隨之的反應

 經歷重大的創傷,許多人有震驚、痛苦、懊悔的感受,但它之所以被視為創傷,是因為那些經驗皆在未預期地狀況下發生,其實我們都很遺憾,沒有人能預料到它會發生、也沒有人能夠掌控事件的發展,甚至誰也無法改變已發生的事實。

 因此,在創傷後所有反應都是真實的存在,皆是身體與心理正常的運作,可能會有一陣子持續、反覆地出現,讓我們感到很不舒服,因為它無法突然間就好轉、創傷也無法完全被遺忘,所以允許自己有些時間與空間,來調適那些不舒服的感受,逐漸再想起創傷事件時,悲傷與痛苦地情緒減少、創傷隨之來的負面反應減輕。

2.嘗試主動做些行為來幫助你自己

 當我們知道調適是個漸進的過程,可能需要些時間與空間,將以不急迫要求馬上好轉的態度,來對待剛經歷創傷的自己。

 起初,創傷隨之的反應會時常地出現,我們可以試著做些行為來減緩不舒服的感受。例如:當創傷畫面、想法不斷地出現困擾著你,可以試著提醒自己,那些只是「那件事」的回憶,事情已經發生會有這段記憶是自然的,或者你可以與信任的人談論它們,可能在回憶的過程會感覺被情緒淹沒,好像又回到創傷當時,但事實上,創傷是已經發生的過去式,你正處於現在的環境,不妨試著動動自己的身體,觀看周遭環境、確認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很安全的。

 此外,在事發後可能會發現自己注意力有困難,可以放慢些步調,將需完成的事項記下,來提醒自己專注在需要做的事情上;又或者常出現焦慮、恐慌、心悸、或呼吸急促等反應,可先試著放慢你的呼吸,告訴自己這些身體反應並不危險,待好些時候,思考看看,是不是你害怕的想法,如:「我快死掉了、我快失控了」讓這些反應變得特別難受,如果你仍會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,可以與醫療人員確認,它們並不會危害你的生命。

  失落經驗確實讓人感到沉重、難以接受與害怕,甚至後續所出現的創傷反應,讓我們感到痛苦與不舒服,但不是經歷重大事件就會成為ASD或PTSD,其一的關鍵在於,我們是如何面對失落與創傷反應,除了能主動地幫助自己,也可以試著相信別人,讓他們來幫助自己,在這調適創傷的過程,雖然艱辛,但我們並非孤單一人。

參考文獻: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. (2013).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-V (5th ed.). Washington, DC: Autho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