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再壓抑了,教你檢視自己的壓抑方式

文/黃昱榕  實習諮商心理師

壓抑的定義,這樣算是壓抑嗎?

生活中有很多覺得困擾的事,想要處理或改變,裡面都可能隱藏著壓抑!壓抑的定義是「對自己的想法、情緒或感覺等內在經驗,試圖採取各種方法加以忽略、限制、抑制或是禁止。」,在生活中我們會用盡各種方法來轉移注意力或是想盡方法讓它消失,但要注意這樣會引發它們的不滿,會運用各種形式再次逆襲你的生活。壓抑後的逆襲可能造成我們失眠、憂鬱、焦慮、衝動與情緒不穩定等心理困擾,有些時候則是會讓我們產生身體不適的生理狀況,像是頭痛、胸悶、發抖與呼吸困難等。

    舉例來說,有些人每天瘋狂追劇很晚睡、暴飲暴食或是讓自己看起來沒事,雖然這些動作不一樣,但目的都是不想面對內心的不舒服。壓抑發生時我們雖然尊重了「別人的感受」卻沒有尊重「自己的感受」。而長期的壓抑可能讓我們感覺麻木,讓我們對自己的內心的聲音變得陌生或有距離,甚至聽不見這些聲音。因此我們若願意帶著一顆好奇的心來練習傾聽這些內在的聲音,理解他們想要透露甚麼訊息給我們相信他們就會被接納。

認識壓抑的五種類型

一.  搞消失型:常出現拖延行為,一開始面對要做的事不想面對不舒服的感覺會逃避不願去做,但遲早要面對那些我們不想面對的事。

二.  斷線型:壓抑來的很早,感覺像斷了線,感受不到這些感覺,常不覺得自己在壓抑,需要他人提醒才會知道自己有情緒,會給人過度淡定的感覺,好像都沒事一樣,但並非沒有感覺,只是還沒有「感覺到」感覺。

三.  視而不見型:面對不舒服我會裝作沒看見、沒感覺到或是透過裝忙,找事做的方式讓自己有理由不去理會這些感覺。讓自己置身事外,自己常會有有「身在心不在的感覺」。

四.  改頭換面型:比視而不見再更「用力」些,會很努力把負面感覺變成正面的感覺,常強迫自己要正面思考別想太多,但其實腦海裡常常有兩邊的聲音在辯論十分衝突。

五.  用力趕走型:屬於更用力地壓抑類型,這群人不願讓負面的感覺停留在腦子裡,而會運用各種方法讓這種感覺消失,若更極端的人可能會透過傷害自己的「痛」來壓過心理的不舒服。

許多壓抑策略間會互相重疊,像是一個人可能同時使用「斷線」和「視而不見」或是同時使用「用力趕走」來趕走負面想法,一邊讓他「改頭換面」。在了解自己的壓抑後,別急著對號入座,重要的是我們要去了解與意識到後才能清楚知道原來自己在壓抑。壓抑並沒有不好,它是保護我們暫時免於面對壓力的防護機制,但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靈活運用,覺察自己在壓抑是讓自己有機會轉變的開始,而之後再跟大家介紹,當面對壓力時自己可以如何陪伴自己不再壓抑!

參考書籍:蘇益賢(2018)。練習不壓抑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,台北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