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創作的療癒性

文/ 蔡汶芳    藝術治療師

創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,將藝術視為藥方也是古老的傳統。在遠古薩滿的傳統儀式中,他們透過結合圖像、舞蹈、音樂等藝術表達的形式,預防或修復失落的靈魂。這種傳統的療癒透過創作這種外在形式的心靈活動,以達致靈魂的淨化與平衡。當代的心理治療和古老傳統都是透過藝術創作的橋梁,藉由創作的表達,讓靈魂得以自發的自我修復。

藝術治療是結合藝術創作以及心理治療的助人專業。根據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的定義:「藝術治療工作者提供一個安全而完善的空間,與案主建立互信的治療關係,案主在治療關係中,透過藝術媒材,從事視覺心象的創造性藝術表達,藉此心象表達,反映與統整個人的發展、能力、人格、興趣、意念、潛意識與內心的情感狀態。」

雖然藝術治療使用治療(therapy)這個詞彙,但療癒與治癒卻是不同概念。Malchiodi曾引用Lerner的說明清楚區分治療(curing)和療癒(healing)的差別:治療是「移除與消除疾病所有跡象的一種治療方式」,而療癒「是一種內在的過程,透過此過程個人得以變得完整」。

然而,當代愈來愈廣泛的運用療癒這詞彙卻有相當迷思,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和作家吉本芭娜娜在《原來如此的對話》中指出,雖然一般人常有這種錯覺,但放輕鬆的事物並不是療癒,必須把自己推向邊緣才可能達到療癒。

藝術創作的本質是某種形式的嘗試與冒險,更可以是對生命衝擊的回應方式。當面對問題或意外的到來,人們可以在藝術治療這個心理工作的過程中探索,運用創造表達的途徑開啟解決的方法,發展出面對生活挑戰的能力,而療癒則來自於我們對於過程意義的學習,即便無法改變問題本身,卻可以尋找和問題共處的方法。

改寫自蔡汶芳(2014),〈藝術創作的療癒性〉。黎建球(主編),《身心靈整合之處遇II:音樂文學電影藝術之人文療癒探討》。新北市:輔大書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