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邱鈺智 實習諮商心理師
夜色已晚,你仍在學校努力趕工…
天快要亮,你仍在電腦前趕報告…
到了周末,你仍放不下手頭工作…
每到年底下旬是多數人最忙碌的時候。為了完成學校期末的報告、構想作品與表演的內容,我們在深夜仍接觸燈光、電腦螢幕、手機屏幕光,連大腦都誤以為白天還沒有結束,即便身體疲憊不堪,仍有股力量不斷的把我們向前推、催促著我們在截止日呈上一份好的成品,那股力量是「焦慮」。
焦慮像一種警訊,當危機或緊急的事物靠近,我們會感到焦慮,腦袋開始盤旋思考著「我該做些什麼?」、「下一步我可以怎麼做?」、「我還有什麼沒去做?」…它的出現讓我們身體感到緊繃、心思渙散、難以入眠,甚至無法休息。同時也催促我們做些行動面對危急、化解緊張、克服困境,引導我們往前邁進,完成許多事、達到不少成就,從這方面來看,焦慮的存在其實挺好的。
因此大多時候我們習慣焦慮在身邊,督促著我們向前,讓工作更加有效率、做事接近完美、事業邁向成功、能夠未雨綢繆的面對困境,可是長時間與焦慮相處,如同長期內在的抗戰一樣,不舒服的感受也漸增。有些人太急迫想完成某些事情、希望自己能夠成功、維持自己完美無失敗的成就,因此選擇讓焦慮佔上風,不顧其他的向前衝、努力地證明自己是好的,但一心想成功的高度期待,也讓自己陷入無法接受失敗事實的恐怖深淵,擔憂著失敗會瓦解所有的美好,即便身體受到損害,對外仍保持完美與冷靜的樣貌,他們這樣的情形被現代人認定是「高功能性焦慮症」的症狀。
什麼是高功能性焦慮症(High-Functioning Anxiety)?
它並非未公認的診斷卻是現代人的文明病。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(NIMH)的數據,約有4000萬成年人在某一特定時段都處於焦慮之中,而在這些人中約18%的人口屬於「高功能性焦慮症」,常發生在成功人士、做事風格完美的人、工作狂等。
高功能性焦慮症就像一把雙刃劍,讓他們擁有成功、外向、能力強等完美表象,卻少有人知道,其實他們對於失敗的承受度很微弱,或許是因為幾乎不曾有過失敗,甚至一生都很順遂,因此也加深他們對於犯錯的恐懼感。在學校生活、職場上,為了保持完美無缺的一面,他們總小心翼翼的做好每件事,因為害怕會經歷失敗,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犯錯的可能,所以每天處於緊張與不安的狀況,高度焦慮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,被「害怕犯錯的恐懼」束縛著,成為將情感與脆弱隱藏起來的假面人。
即使失敗了也不是世界末日,犯錯是可以被允許的
失敗真的很嚴重嗎?
犯錯真的很可怕嗎?
可是回憶起小時候,我們學會站與走路的過程,是經過多次的跌倒與站起來;我們學會說一句完整句子,是說錯好幾個發音與詞彙;我們學會寫字,是被老師們批改多次的作業而來;我們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系與工作,是嘗試多少事物與選擇才得知自己的興趣與志向在哪。
說起來,失敗與犯錯其實並不可怕。可是如果從小到大不曾有過失敗的經驗,那很容易的,可能會誇大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、對犯錯的想像過於單一化、缺乏彈性,不知道自己用過於嚴格的標準來限制自己失敗的可能,讓害怕犯錯的恐懼逐漸加深,影響自己對外的情感展現、扭曲與焦慮相處的好處。
如果想淡化害怕犯錯的恐懼,可以試著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,擴展自己的眼界,從他人失敗的經驗中,發現自己是有機會在錯誤中調整的;也能試著檢視自己的思考是不是太誇大對於失敗的想像,以符合現實的方式思考,像是:「即使我失敗了也不是世界末日」、「出錯一次並不會毀了一切」、「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錯」、「錯誤中能看見需要補足或改進的部分」。這樣與焦慮相處,我們無須刻意隱藏自己的脆弱、獨自承受未來想像的威脅,甚至能使焦慮成為助力,提醒我們完成不同事物、達到自己的要求、成就更好的自己。